第一座由国人设计建造的北河口水厂成为市民的“大水缸”、水龙头里的“幸福泉”——“百年水厂”,见证南京供水之变

南京日报
2024-10-03
阅读次数:6727
阅读字体

 

  水,乃生命之源。其滋养了万物,更润泽了万家。南京自1929年设计建成第一座水厂——北河口水厂后,一直在致力提升水龙头里的幸福感。从一座水厂1500立方米/日至如今全市530万立方米/日的供水规模壮大,从“常规处理水”至“深度处理水”的水质提升,从“二次供水改造”“区域增压”到“应急水源地备份”的供水稳定保障,一步一步坚定从容、铿锵有力。

  供足水

  从1500立方米到530万立方米

  “水缸”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秋日的南京,天空似加了滤镜,蓝天白云,层次分明,映衬之下,依江而居的北河口水厂的颜值也达到“巅峰”。9月14日下午2时,记者来到该厂时,调度指挥中心的大屏上显示着实时供水量,当天,该厂的供水量超过95万立方米。“北河口水厂供水能力为120万立方米/日,近段时间高温,水厂每天的供水量已达到95万立方米左右。”该厂副厂长孙明飞介绍。

  据介绍,北河口水厂的前身是始建于1929年的“首都水厂”,这是第一座由国人设计建造的水厂,工艺水准时居世界先列。水厂1933年3月中旬试运行,4月1日至5日完成洗管,6日至10日向市民无偿供水,4月11日正式出水,日供水量约为1500立方米。1958年起,北河口水厂持续进行挖潜改造,扩建新建,直至目前120万立方米/日的供水规模。

  北河口水厂作为南京最早的自来水厂和中国规模最大的供水基地之一,见证了南京乃至中国自来水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变迁。记者了解到,随着南京城市人口增加、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用水需求不断上升,不仅仅北河口水厂扩建、新建,城北水厂、浦口水厂、龙潭水厂等一大批水厂都在持续壮大规模,伴随而至的是供水管网的无限延伸与不断完善。记者从市水务局获悉,目前,全市供水能力已经达到530万立方米/日。根据《南京市“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至2025年末,全市供水能力将提高至570万立方米/日。

  供好水

  从“常规处理水”到“深度处理水”

  口感越来越佳

  1933年4月,北河口水厂先建成沉淀池,向市区供应沉淀消毒一次净化的自来水。如今,走进北河口水厂,沉淀池、过滤池、消毒池等一字排开,蔚为壮观。

  9月14日下午,阳光强烈,高温依旧,记者到达北河口水厂时,生产技术科副科长鲍寻正一路小跑准备赶往长江取水口。原来,他在办公室远程监测到长江水位较低,于是手持望远镜前往江边进一步仔细观察。“如果水位低就要密切关注泵房的运行状况。”鲍寻说。经巡视确定运行正常后,他又前往滤池和清水池进行例行巡查。

  “目前,南京自来水厂原水九成来自长江,虽然原水水质达到Ⅱ类水标准,但在送往千家万户前还要经过各种‘洗刷刷’,除了通过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常规步骤生产出合格水,水务集团各水厂还引用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对水质进行深度处理,从而让水质更加稳定,口感也更好。”南京水务集团生产管理部副部长王晓军介绍,深度处理技术可有效去除常规处理难以去除的微量有机污染物,例如,针对高锰酸盐指数、UV254、总有机碳等指标,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工艺去除率比常规处理工艺分别高出22%、44%、23%,极大提高了水质安全性。该处理工艺对水中的色度和异味也有显著的去除作用,特别针对致嗅类物质,例如,原水中藻类爆发产生的土臭素、2-甲基异莰醇等,去除率最高可达90%以上,从而将致嗅类物质控制在安全限值内。另外,该处理工艺也减少了形成消毒副产物的前驱物质,从而降低自来水中的消毒副产物(如三卤甲烷、卤乙酸等)。“近年来,水务集团各水厂持续加强各工艺环节浊度、余氯等关键水质指标的控制,出厂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100%,各项出水水质指标全面优于最新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出水浊度稳定控制在0.1NTU以下。”王晓军表示。

  不仅仅要保证出厂水水质,在自来水送往千家万户的途中,管网水质也必须稳定。王晓军告诉记者,为了监测管网水质,水务集团管网水质检测点已由180个增加到201个,检测覆盖范围更广;南京市二次供水水质检测频次为每季度一次,也高于国家标准要求。

  九成原水取自长江,长江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保障百姓用水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之下,南京长江水一年年变得更加清澈起来。据悉,此前,取水监测浊度数据为80NTU—90NTU,如今只有40NTU。

  供稳水

  从“二次供水改造”“区域增压”到“应急水源地备份”

  水龙头拧得越来越心安

  肩负主城一半以上供水重任的北河口水厂,成品自来水抵达处并不是离它最近的半个城,最远处竟在城东麒麟、汤山等地。汩汩清流跋涉数十公里后,如何“保持力量”让城东地区市民在拧开水龙头的那一刻也享受到如河西地区一样稳定的水压?

  记者了解到,在我市主城区域,市政管网的供水水压一般只能保障到多层用户的正常用水,超过一定地势高度或者高层楼房用户用水就需要进行二次增压。为此,我市主城区除了针对一个个小区设置了1900多处二次供水增压设施,在供水管网沿线还布设了21处区域增压站,其中7处增压点还设置了容积大小不一的增压水库,包括3.5万立方米竹林增压水库、8000立方米麒麟增压水库、5000立方米汤山增压水库、2万立方米锁金村增压水库等。“北河口水厂的自来水须经过竹林、麒麟、汤山三个增压站逐级增压,才能最终抵达汤山地区,区域增压站在供水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王晓军介绍。

  供水稳,不仅仅稳在水压,还要稳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供水有保障。近年来,我市持续优化管网结构,实现水厂间的互联互通,如有一家水厂出现问题,与之相邻水厂的水可迅速补充至该厂的供水区域。而为应对水源地的突发污染,我市还实现应急水源地的全覆盖。据悉,我市早在2007年就启动应急水源地相关规划和研究工作,2019年3月确定建设以杨库水库为主城地区的应急水源地,应急供水规模达75万立方米/日,2021年9月,该项目顺利完成系统联调联试,实现通水,至此,主城区700多万居民基本生产生活用水有了安全“备份”。江北地区、江宁区也分别建设了以三岔水库、新济洲凤凰湖为应急水源地的应急水源系统,应急供水规模均为65万立方米/日。

  确保供水稳,我市也不断向“智慧化”借力。王晓军介绍,南京水务集团已建成智能化管网水力模型,通过大数据运算模拟管网水流方向、管道流速和水压变化,可以发现系统中的瓶颈,指导科学规划管网和厂站扩容,也可对厂站减产、管道停水的影响进行提前预测,合理制订方案。他举例告诉记者,前不久,石杨路口径1米的供水管道因配合地铁施工需要进行停水迁改,“初步判断,这根供水主管道停水将影响5万多用户正常用水,借助上述水力模型精确计算,通过阀门调节扩大竹林增压站的供水范围,可以满足大部分用户的用水需要,最终涉及停水的用户数只有2000多户。”

  专家点评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春龙:

  供水事业直接关系民生福祉,南京供水系统从日供水量仅1500立方米的小规模起步,实现如今530万立方米/日的巨大飞跃。这一变化不仅彰显了南京城市发展的速度与力度,更深刻反映了供水事业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的不懈努力与显著成效。

  从“常规处理水”到“深度处理水”的技术革新,尤其是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的引入,不仅提升了水质的稳定性,还极大改善了自来水的口感,让人民群众真正喝上了安全、放心、健康的饮用水。这一变革,是南京供水系统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生动体现,也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

  二次供水改造、区域增压及应急水源地备份等措施的实施,不仅有效保障了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用水需求,更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市民提供了坚实的用水保障。这种未雨绸缪、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充分展现了南京供水系统对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怀和高度负责。

  南京供水事业的发展,是一曲以人民为中心、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赞歌,让我们对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