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县入选浙江省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体验地,全市唯一

台州生态环境
2023-11-14
阅读次数:8082
阅读字体

 为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浙江落地生根,近日,省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了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体验地遴选工作。经专家评审、综合评定,确定11个县(市、区)为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体验地,天台入选其中,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天台概况

天台县以绿水青山为底色,大力实施“八八战略”,以绿色跨越为主题,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和合之城,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最美县域、中国绿色发展典范城市、美丽中国旅游首选目的地、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等称号。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三年位居台州市第一,全省前列。2022年“两山”发展指数全国第六,连续两年入选生态环境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遴选名单。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示范点

“以废治废”智治低碳循环发展

一是构建一个活性炭收处运市场化运作体系。推动医化废炭的资源化再生利用。完善前端服务布点,为企业提供“点对点”服务。推进低效治理设施升级改造,提高吸附效率。

二是构建一个“以废治废”的低成本绿岛模式。根据橡胶企业试点经验,制定“以废治废”绿岛模式实施机制。逐步将“以废治废”模式推广到喷涂、塑料制品、包装印刷等行业。可为企业降低环保管理费用60%,节约活性炭使用费用45%。

三是构建一套关键节点技术改造的规范标准。通过活性炭吸附碳箱标准化、工业废气收集工艺标准化、管理服务标准化、填装换料流程标准化、品质规格标准化“五统一”,变低效工艺、人工换料为统一标准、自动填装,配备独立电表、压差计等监控设备,实现活性炭吸附装置智能运行。

四是构建一个高效运作的智治应用平台。依托“以废治废”应用场景,推行“碳箱码”管理,实施精准分级监管,实现“规范使用—及时更换—智能转运—集中回收—再生利用”的活性炭全生命周期数智监管闭环。

“以废治废”绿岛模式获全省无废城市典型最佳实践案例,2023年,天台县“以废治废”活性炭全过程智治入选省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

后岸村:“采石村落”治理修复转型“卖生态”

后岸村多角度探索以乡村休闲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片区带全域、组团促互补”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形成了以“生态文明+共创共富”为核心的“后岸模式”。历任省委主要领导均有到后岸村调研指导。

 

一是建设主客共享美丽乡村。实施全域农村环境整治,把全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拆除违建,留存明清风貌古宅、古街;变废为宝,深入挖掘特色石板文化。

二是多角度探索共富新途径。紧扣“农的特色、乐的天地”主题,发展特色观光农业。谋划开展岩宕矿坑EOD综合开发项目,打造“生态修复保护+完善基础设施+三产融合综合体”盈利模式。

三是从“各自为战”到“融合共进”、从“一枝独秀”到“齐头并进”。实施以村办农家乐为龙头、户办农家乐为集群、公司化运作的集约经营模式,融合全村资源,携手走向共富。

同时,后岸村整合周边村落资源、集中统一规划,推动“统分结合、互利共赢、整体发展”的“后岸模式”,带动片区组团共富。《后岸村:好生态造就“智”富梦》2022年荣登《中国环境报》头版头条。

安科新村:重塑业态布局“智享”新生活

安科新村依托“一溪两岸”3.0版未来乡村,重塑业态布局,走出了一条“业新、民富、村美”的未来乡村共富新路径。

一是重塑布局,打造自然保护地发展新格局。探索宅基地改革异地安置模式,构建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利用“1+5”政策体系;开展“五大提升工程”,打造水美乡村,串联村庄景观。

二是创新路径,注入“时尚+”乡村发展新业态。引入乡村学研究院、“乡伴”等文旅策划团队,发展“咖啡+”业态。打造“春天到安科寻燕子”IP品牌,做响安科“亲子经济”。探索“集体主导+公司运营+农民持股”共富新模式,形成“自我造血循环”。

三是畅享未来,共建“未来乡村”新生活。构建未来乡村“1+N”数字化发展体系。聚焦乡村自治,推动“数字+”与产业、生活、生态、人才等十个“一件事”融合,实现村民生产“一屏掌控”、生活“一键办理”、生态“一网知晓”。

2021年以来,先后入选省首批未来乡村试点、省首批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示范村。

天台山:和合圣地“非遗共富”,激活文化新潮流

天台以“和合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为重点,构建非物质文化的整体性保护与融合式发展模式,推动全域大美、经济复苏和富民惠民。

一是深耕非遗保护传承,擦亮和合文化标识。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和合文化标识,推动相关文物古迹、历史遗存、民俗场所的保护性开发和融合性传承。创新数字管理机制,制定非遗保护“三张清单”。成立非遗保护协会。2023年,天台县入选省级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和合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入选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名单。

二是深化非遗共融共建,打造文化润富高地。推动非遗进展馆、融景区、入游线、进校园。以和合文化为主题,搭建文化传承基地18家。建成非遗景区景点13个,塔后村等非遗特色景区村118个。设计提升精品旅游线11条。建成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和学校40所。打造非遗类共富工坊78家。

三是深挖非遗转化利用,激活文化潮流新模式。将和合文化和非遗代表性项目搬上抖音、小红书等直播平台,开展非遗技艺直播教学、非遗文创直播带货。瞄准“非遗+剧本杀”创意性互动,创作优质剧本。推动“非遗+演艺”沉浸式体验,搭建“数字互动和合光绘剧场”。成功举办“和合文化全球论坛”,不断放大“和合文化”海内外影响力。

转载自 | 天台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