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生物质资源年产35亿吨,产业开发应注意这四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5-29
阅读次数:9456
阅读字体

    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提出,我国正持续开展全方面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生物质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当前,我国生物质能研发和应用方面已取得成效,生物质能发展之路仍有待探索。

 日前,第五届全球生物质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暨有机固废资源(能源)化利用科技装备展在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杜祥琬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他强调,在全球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生物质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地位亟待提升,并需通过深入研究和创新来推动产业的蓬勃发展。

  生物质资源年生产量35亿吨,开发潜力达4.6亿吨标准煤
  中国能源资源禀赋,长期拥有着“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标签。“‘富煤、缺油、少气’这个说法不能准确描述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该描述忽略了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特点。”杜祥琬指出,能源低碳转型的基本方向之一是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而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家族的重要成员。生物质能的组成部分,如农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畜禽粪便以及生活垃圾等,具有贡献价值。

  杜祥琬指出,生物质资源年生产量可达到35亿吨,其能源开发潜力达4.6亿吨标准煤。然而,当前实际转化为能源的不足0.6亿吨标准煤,该领域尚存在巨大的开发潜力。另外,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60年,生物质能在全球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达到17%。

  《全球能源和气候展望》报告预测,到2030年,生物质能在我国终端能源的比重可达到10%。

  生物质能减少二氧化碳效益显著
  杜祥琬强调,生物制造有机化学品方向可以替代化石原料的制造,推动生物基的经济发展。生物质能是唯一可以以多种形态对能源做出贡献的非化石能源。生物质能在未来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体系中,是一支稳定、连续、易操作的基荷能源。

  此外,根据《3060零碳生物质能发展潜力蓝皮书》中预测,到2060年生物质能产业可为全社会贡献20亿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杜祥琬指出,生物质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所带来的效益显著。进一步推广能源林种植,扩大森林生态规模及年产量,有望实现森林碳汇的倍增。目前可种植的品种如巨菌草、芒草等,在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具有实际贡献潜力。

  提升生物质能战略地位
  当前,生物质能的战略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杜祥琬对当前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要提高对生物质能的认识,提升生物质能在能源转型中的战略地位。生物质能是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如仅是原始形态利用会有污染,但工业化的利用不会带来污染。生物质能是可多种形态利用的,稳定、可连续供应的能源。要认识到生物质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气候效益(助力碳中和),应提升至风、光、地热一样的地位,制定发展战略。

  第二,要把基础性工作做好。应做好生物质能的基础统计,摸清理顺生物质资源的数据,并形成几类典型的企业样板项目,便于其他企业参考学习。

  第三,要改进技术、提升转化率,降低成本。在政策扶持下,通过技术创新改造,提升生物质能的转化效率,通过降本增效,来促进产业整体高质量发展。

  第四,采用多元全产业链的利用模式开发生物质能。通过能源化的综合高效利用模式、就近收集和加工的分布式利用模式、集中推进循环经济模式以及分散源到集中的工业加工全产业链模式作为样板,创新产业模式,健全输出体系,把分散的生物质和有集中度的工业加工手段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新的产业模式并且推广。